最担心的事发生了!这一次,他们给姜萍狠狠上了一课

  发布时间:2024-06-18 20:25:45   作者:玩站小弟   我要评论
苏州新茶嫩茶-苏州嫩茶-苏州品茶大全。

姜萍的最担故事发展到今天这一步,我只觉得可悲。事发生次上课

事实证明,姜萍他们都配不上姜萍。狠狠

这里的最担他们,或许是事发生次上课病态的社会,僵化的姜萍应试,又或许是狠狠变质的脑子,龌龊的最担人心。

这几天,事发生次上课网上有人说,姜萍哈佛和麻省理工等高校向姜萍抛来橄榄枝,狠狠我不知道这个消息的最担真假,如果这个消息是事发生次上课真的,我觉得这反而是姜萍好事。

在讲这个话题前,我想先讲两个新闻。第一个新闻,是那个吐槽学校食堂,却被教育的六年级学生韩同学。

韩同学因为在平台上发了个视频,吐槽学校食堂的饭菜有苍蝇、土豆没熟、萝卜发芽...于是被教导处喊去做了思想教育,学校说韩同学是在“抹黑学校,否认食堂阿姨的劳动”,把事实说出来,最后却变成了抹黑,最后还被盖上一顶帽子。



为了给韩同学施加压力,学校处分了和他一起吐槽的同学,向韩同学家长施加压力,同时还说韩同学在学校表现上进,但在网络上显得消极和激进,说韩同学吐槽的东西大多无法证实。

用同学和家长做“软肋”,污名化曝光者,玩文字游戏,企图压下舆论和争议。

韩同学的父亲是个成年人,早已被社会磨平了棱角,在学校施压后,父亲回家让他删掉视频,于是韩同学说出了如下一番话:

“他不可能把我吃干抹净,扼杀在某一个地方!”

“这种情况,我不应该怕他,更应该抵制他!”

“我现在就是想让他们知道,有这么一个男孩,他敢为了真理去面对一些事情!”

说实话,看到这些话时,我真的热泪盈眶。作为一个时评作者,我自认为自己敢说真话,因为真话太过于稀少,所以显得难能可贵。尤其是在一个六年级孩子身上,有这种觉悟,怎能不让人动容。

按理说,不管是家庭,还是学校又或者是社会,应当珍惜这种人,这种人实在太稀缺了。然而,事实证明,当傻子和骗子横行时,清醒只会是一种罪过。

事实证明,这样一个自由的灵魂随时有可能被扼杀,或许在某些人眼里,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灵魂,只需要培养只会瞪眼发出γ射线,面部表情夸张的感恩表演艺术家。或许,按照某些人的标准,这位韩同学就是妥妥的“公知”,因为他说了真话。

这一次,学校给韩同学生动地上了一课,这一课叫做“闭嘴”。

第二个新闻的主角是南方医科大学的俞莉老师,作为儿科医生,俞莉老师因为救治有生命危险的患儿耽误了给留学生上课,迟到29分钟。

最终,俞莉老师被认定构成教学事故(差错),扣发奖金2000元,全院通报批评,取消年度评优资格。

如果一个新闻听起来特别离谱,那大概率就是真的,没错,这个新闻居然是真的。

一边口头说坚持救死扶伤优先,一边对救死扶伤优先的老师做处分。老师因救人迟到,这本身是最好的教育,是最好的行为准则,是医德最好的示范,是医者仁心的实例,更是一个医科大学所该追求的。可最后,非但不表彰其高度的责任感,反而还惩罚,以儆效尤。



这一次,俞老师也被上了一课,这一课是关于“规矩”。

这一课,诠释了什么是最无耻的假正经,在毫无意义的软柿子事件上坚持严肃处理,在真正严重的事情上却是另一副态度。

这一课,诠释了某些人珍视的不是规矩,更不是人,而是自己头上的那顶帽子。

这一课,诠释了什么叫做人可以没有人味,但必须有规矩。

这些课在前,是那么生动,又那么讽刺。回到姜萍的话题,单从以上两点,他们就配不上姜萍。更让人胆寒的,是这几天围绕姜萍发生的事情。

成名后,姜萍表达出了对浙大强烈的意愿,但浙大只给出了“不好回答,我们都是按规矩办事”的回复,这个回复被许多人诟病。

但事实上,浙大的这个回应相对得体。因为今天一旦给姜萍开了口子,那等到了明年、后年,就会有各种牛鬼蛇神冒出来,稍微有点钱的家庭,动动钱包就能上名校,后果将是不堪想象的。

口子一旦打开,想再堵上就难了。

而这,也是症结所在。这,也是龌龊的人所导致的。

一个天才,大学却不能特招,运动员都能特招,数学天才却不能特招,哪怕某个大学想特招都不能特招,因为这些不可控因素被高校拒之门外,这实在令人悲从中来。

姜萍中考621分,很多人都好奇她为什么去上职中,在此之前人们普遍猜测姜萍上职中是受到家庭条件影响,说白了是家里经济条件跟不上。



媒体在采访中也对此进行了明确,红星新闻在17日的报道中说“姜萍姐妹为学费放弃普高,母亲曾生病花掉积蓄”。



红星新闻的报道信源来自央广网,央广网在报道中说“姜萍考上了高中,但因学费问题选择了没去”。



姜萍表叔也向记者表示,两姐妹都考上了高中,因经济原因选择去读中专。

现代快报也在报道中说,姜萍考了621分被一所四星级高中录取,但她没去读,而是选择跟大姐去读职中。

在一开始,这个话题是很多人都不敢触碰的,毕竟在某些时候,真话是不允许说的。好在,越来越多得媒体报道证实了这一点。

然而,16日晚,央视新闻的一篇报道却推翻了这一点。央视记者采访了姜萍所在学校涟水中专的党委书记,书记说“据姜萍自己讲,原因之一是当时她的姐姐,以及两个要好的同学都在这所学校就读。另外,就是姜萍对服装专业比较感兴趣,认为这里对自己的兴趣、爱好发展发挥更有利。”



没错,之前关于经济问题读职中的报道和猜想被推翻了。一次次推翻她读职中的原因,一次次强调和证明不是因为家庭原因。

这一次,又上了一课,这一课叫做“语言艺术”。

姜萍走红后,村里也开始行动起来,首先就是为她家申请低保。按照村里的说法,是今年3月已经申请,因为申请需要时间,预计到6月底7月初才能审核下来。

看到这个新闻时,我觉得挺恶心的,人家是现在才贫困的吗?是今年3月才开始贫困的吗?当你变得强大时,身边都是好人。

就在姜萍家的低保还未落实之时,红星新闻报道了另外一条新闻“黑龙江一男子实名举报父亲享’假低保’”。



日前,又有媒体报道,称当地商会会长准备出资在姜萍家门口修水泥路。

当地一家酒店承诺可以包揽姜萍以后得宴请事宜;一家金店则称姜萍可免费挑选一条金链子。

短视频平台上,和姜萍父亲的偶遇成为热点,姜萍的村庄、校门,和她所有相关的东西都成了热点。



当地市民说“全球12名啊,流量能不高吗?”

这一课,叫做“穷在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”。

姜萍走红后,最忙的就是媒体们,他们这些天的注意力全部在姜萍身上,他们和有关部门以及企业配合表演,让这件事逐渐变味。

就比如,在红星新闻的子账号中,他们发文“请还即将决赛的姜萍一份清净与专注”。

然而一转头,他们又狂轰滥炸般地发布相关新闻。

为了流量和热点,他们开启了新网络造神运动,完全忘记了姜萍是因什么而成名的,忘记了她身上的天赋和努力,只是将她当作获取流量的工具。



今天他们能把姜萍捧得有多高,明天就可能让她跌得有多惨。

如果接下来的决赛,姜萍能获得好成绩,这场声势浩大的造神运动将继续。可一旦,姜萍发挥失误了,没有取得好成绩了,后果可以想象。

没人在意姜萍的心世界,没人在意她的感受,没人在乎她真正的需求,没人在意她到底想要什么。

这一课,叫做“利益”。

姜萍的背后,是一出出人才陨落的悲剧。

所以,恕我直言,他们都配不上姜萍,姜萍值得更好的!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  • Tag:

相关文章

最新评论